低空经济前景是光明的

 万亿市场,这是谈到低空经济时常见的判断。据统计,已有超过16个省市将“低空经济”有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四川、海南、湖南、江西和安徽5个省份成为全国首批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省份。

低空经济的“1+N”形态 终端应用拓展成为关键
      据相关媒体不完全统计,仅2023年就有超过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陆续出台支持政策。实际上,“低空经济”在国内并不陌生,此次产业的加速发展也并非无迹可循,其中中央地政策密集催化是重要推手。早在2021年,国家便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2021年02月,“低空经济”概念首次被写入国家规划;
     2022年12月,《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中提到,加快培育海岛、邮轮、低空、沙漠等旅游业态,释放通用航空消费潜力;
      2023年12月,将低空经济提升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而此次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列为战略新兴产业,或意味着经过多年的酝酿,从顶层设计到基础护航到实践落地,现阶段已达到了最重要的位置,亦可视为我国低空经济产业将进入发展快车道的关键信号;
      2024年0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作为我国无人驾驶航空器管理的首部专门行政法规,标志着中国无人机产业将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的新篇章;

      2023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近日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基本完善,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创新能力显著提;

      2024年3月29日下午民航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民航局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所做工作及下一步考虑、近年来通用航空改革发展情况、近年来无人机发展情况及民航局开展的相关工作。
      据悉,低空经济是指以航空器为主、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具有产业链条长、辐射面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等特点,使其成为继数字经济后又一新兴形态,被国家赋予打造新的万亿级支柱产业的重任。
      简言之,低空经济的核心是飞行器和各种产业形态的融合,例如“无人机+配送”“直升机或evtol载人飞行”“无人机+应急救援”“无人机+工业场景巡检”等,百亿美元市场规模的兑现实则是需要“飞行产品+N个应用场景”的落地。从国家战略层面的考量出发,下至农业、工业、交通等多个传统领域,上至能源安全战略背景下的石油、电力、航空探矿等领域,低空经济可探索实现的终端应用场景事实上远不止于此,虽然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为千行百业的发展带来实质的想象空间。

      eVTOL 应用场景丰富,商业化落地前景广阔。前景是光明的,问题接踵而来。低空经济到达成熟期需要多久?天花板最高的细分市场是什么?送外卖、旅游观光、安防巡查,低空经济已经有了一些应用场景,但真正有用户愿意可持续付费的场景在哪里?真正能形成壁垒的是什么?
      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近期也在积极投资低空经济,这对行业发展意味着什么?行业期待政府承担什么角色?
      对于一级市场投资来说,一定是去大河大海里捕鱼,而不是在小小的池塘里。投资先看整体行业的市场规模,再寻找潜在的龙头标的。低空经济,以及其中最有商业价值的eVTOL载人出行,就是他眼中的大河大海。
      针对城市空中交通服务场景,基于优先级分析认为载货比载人将优先发展,应用 场景可以分为载物阶段、载人阶段和陆空一体化阶段。
      1)载物阶段,受制于技 术和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物流类的载物配送成为了首要的示范方向,其对居民的 影响较小,是一种社会接受度较高的应用场景。
      2)载人阶段,载人需要考虑更 多技术和非技术类的要求,从医疗救治、警用和搜救等急救使用场景开始,然后 再慢慢扩展为城市中点对点的固定航班运行。
      3)陆空一体化阶段,随着 eVTOL 技术的逐步成熟及相关配套设施的完善,eVTOL 会迎来陆空一体化阶段,可以 在陆地和空中正常使用,但实现陆空两栖该阶段的发展主要受到非技术性因素影 响,如管理水平、基础设施、社会接受程度、安全水平和市场需求等。 随着技术逐步成熟,从应用场景来看,eVTOL 可以应用于观光旅游、低空出行、 物流运输、应急救援、农林植保、航空医疗、电力巡航和警务航空等场景。从发 展路径上来看,短期将是城市内固定线路和郊区飞行,中期则是城市内固定网络、 城际和省际飞行,长远则是端到端的按需交通服务。

图片

 

      投资一定是去大河大海里捕鱼。业内普遍对低空经济预期乐观,认为有万亿规模潜在市场,我们是这样看:按现在的节奏推进,10年以后,至少可以达到千亿市场的规模。千亿或万亿只是一个数字,可以确定的是,低空经济是个非常大的市场。

      低空经济最有商业价值的是商业载人低空飞行,垂直起降的eVTOL飞行器让方便快捷的载人飞行成为可能。eVTOL将会成为未来城市的交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某些场合,会极大提高了交通的效率。

      关于eVTOL的市场规模,我们做个不是很严谨的大概估算:大型客车国内市场规模大概每年10万辆,豪华品牌的乘用车大概150-200万辆。eVTOL的市场10年后,会用于200公里左右范围的高端商务通勤,全球的市场规模估计在3-10万架。按照单价300-500万人民币估算,eVTOL的市场规模也是千亿级的市场。
      低空经济的落地,除了飞行器本身,还需要有配套的低空空域管理系统。空域管理系统,会涉及到低空通讯系统、定位系统和监控系统。在技术层面上,我国已经具有相应的技术能力来支持这三套系统。4G、5G、甚至通感一体系统,低成本的低小慢雷达、北斗导航、卫通、高精度地图这些技术,我国都有非常成熟的产业链。
      我们目前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这些成熟的技术运用到低空空域管理。目前很多地方政府已经在尝试建立这样的低空空域管理系统,但是目前需要进一步摸索,逐渐形成各种标准和规范,最终会逐步建立一套完整的低空空域管理系统。除了飞行器和空域管理,还需要有运营的配套服务,包括停机坪建设、飞机4s店和保养服务等等。以上这些是我们认为低空经济最有价值的市场,但是需要达到这个目标,可能需要5-10年甚至更长时间。
      对于一级市场的投资来说,我们需要面向未来,一定是投资未来主流的大赛道,到大河大海里捕鱼才会有大的收获。

     未来市场所以必须瞄准to C的大规模载人出行市场?最终的市场肯定是to B、to C都会有需求。但是在行业发展初期,肯定先从to B、to G起步。
      eVTOL是一个崭新的品类,最重要的要求是安全。在起步阶段,我们认为先满足刚需场景,比如低空物流、海岛运输、应急救援等等。载人也是逐步发展的过程:先是固定航线,然后形成网络。随着航线越来越多、起降点越来越密,出行就形成了网络。
      eVTOL的发展路径会是先物后人、先郊后城的模式逐步渗透。随着时间的积累和技术的迭代,安全性得到了验证,市场才会逐步扩大到to C 领域。要采取渐进式的商业化路线。
     肯定是。最终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市场的想象——想飞随时可以飞,就像现在私家车和网约车一样。达到这个规模,大概需要10年或15年的时间,一是eVTOL安全性的不断提升,二是低空空域的管理系统和配套设施的完善。未来的应用场景,我们认为是高端的商务出行。比如从静安寺到浦东机场,如果赶时间就可以叫一架飞机,就像叫滴滴一样。想要什么航线随时都能申请,停机坪就在静安寺附近的固定区域。

 

      核心是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付费。大规模载人出行大约是10年之后能见到的。现阶段,低空经济常见的行业应用在哪里?

      除了多旋翼无人机个人用和短途物流运输,我认为,对于初创公司,最值得关注的是工业无人机在监控、应急、消防等to B、to G的应用。10-30公斤的工业无人机终端的价格,根据配置不同,国内通常100万到200万左右,它可以用于安全巡逻,海上缉私,消防监控等等,性价比非常高。
      工业无人机在消防市场已经开始渗透。就拿森林火警侦察来说,目前御风的工业无人机可以飞行5个小时,快速到达火场并长时间滞空观察。御风正在开发的700公斤载重的eVTOL,可以快速的到达火场,观察情况,投掷灭火弹。有一个观点认为,应急消防主要是存量市场,客户采购了直升机之后,如果没有到退役年限,很可能不会采购新的。

      从经济性来讲,购买一架直升飞机300-2000万元,还需要聘请飞行员和日常维护费用。而以一辆配置普通的工业无人机为例,国内终端售价大约100万左右,可以用两年,不需要雇佣飞行员,折算下来每年成本只有50万,也避免了可能产生的人员伤亡。

      使用成本对比,使用直升飞机时,需要支付电费和燃油费。而使用工业无人机则只需充电,飞行续航5个小时。

      由于成本,消防部门很少会每天乘坐直升飞机,做空中监控。但是工业无人机可以像瞭望塔一样,7*24小时在空中做监控侦察,由人工智能进行火情识别,操作者只需要设置好飞行路线,飞机每天按时起飞和降落,2架飞机轮流替换,就能实现7*24小时的连续不间断空中侦察。

 

我们总结低空经济的场景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信息维度。因为站得高看得远,工业无人机能很容易地获得地面上的信息,它不携带货物,只携带摄像头等设备,用于海防安防、禁渔巡逻、林区和石油管道巡视等,可以高效地替代人工。

      第二类是能量维度。eVTOL快速地将人或者货从一个地方运送到另一个地方,耗时更短、综合成本更低。比如城市空中出行,将人从虹桥火车站接到浦东;再比如说撒农药,原来是人在地面上抛撒,现在用工业无人机携带20公斤的农药从空中抛撒,效率成倍提升。

      第三类就是解决情绪问题。客户愿意付费购买情绪体验,比如同样的景色,用户花200块钱去空中看。旅游观光、跳伞等空中运动都是,不像前面两种产生实际的经济价值,而是为使用者提供情绪价值,同样是真实的付费场景。

      我做投资,一定是看用户是否愿意为产品付费。如果问我,早上着急赶飞机的时候,愿不愿意花300块钱,20分钟从浦东到虹桥机场,我就愿意花这个钱。低空经济之所以成为经济,一定是能把账算清楚的。

      如果看10年后的趋势,能量维度的市场肯定是规模最大的,尤其是载人出行。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密集的城市群,大量人口城市通勤带来的拥堵问题需要更高效的通勤方式,而eVTOL将人们的短途通勤从二维的地面拓展到三维的空中,这是一个真正会创造价值的行业。

 

      地方政府产业投资基金近期也在积极投资低空经济,你怎么看地方政府的角色?
      不论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文件,政策对低空经济的支持是确定无疑的,可以说中国eVTOL商业化所有政策限制都在逐步被打通。具体到政策手段,有的地方政府在为企业提供运营补贴,按照飞行的次数发放补贴。这直接帮助了场景的建设和推广,促进企业运营和公众认知,但我认为,地方政府更关键的角色是搭建平台。
      地方政府的第一个角色是制定规范。深圳在这方面就做得很好,今年1月3日,全国首部低空经济立法《深圳经济特区低空经济产业促进条例》发布,其中规定了几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包括打造空域管理系统、建立起降点等基础设施,很有示范性。
      空域管理系统是个庞大的工程,飞机怎么通讯、按照什么标准飞行、通讯如何加密,目前都没有规范,需要被统一定义。深圳已经开始制度创新,建设低空飞行服务平台,为单位或个人提供飞行申报、飞行情报、飞行告警等低空飞行服务。
      基础交通设施也是,全部由企业来建设是不现实的,政府应该发挥统筹管理的角色。深圳政府就明确提出,政府统筹本市低空飞行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同时支持社会资本依法参与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

      政府的第二个角色是多方协调。政府需要协调两个方面,首先是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因为现在没有一个部门直接负责低空经济的管理,政府需要建立一个联合管理机构,协调各个领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其次是外部的协调。空域管理、航空器准入、飞行管制、安全管理等均涉及国家事权,要切实解决低空经济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地方政府一方面需要获得国家有关部门的授权支持,另一方面也有必要在地方权限范围内,明确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协同管理机制。
      政府的第三个角色,是在应用层直接加速产业发展。比如政府牵头,在应急救援方面,加强低空飞行在应急处置、医疗救护、消防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城市管理服务方面,推动在国土资源勘查、工程测绘、农林植保、环境监测、警务活动、交通疏导、气象监测等方面的应用。
      如果政府把前两件事情做好了,为行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土壤,应用层面的事情就不是最紧急的了,否则很容易企业拿完几年补贴就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
      真正的投资一定要讲回报率,把钱投在越需要支持的地方,投资效率才越高。我们投资的人就是要去发现价值洼地,把钱给到最需要的地方,产生的价值才越大。在eVTOL赛道上,中国有非常好的人才基础和产业基础,也有庞大的市场需求和积极的政策环境,全球eVTOL行业的未来一定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