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经济主要应用场景

2023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将低空经济确立为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着手进行精心培育。紧接着,202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其视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这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已迈入飞速发展的崭新阶段。然而,低空经济的发展之路并非坦途,它涵盖了前沿性、系统性、融合性、技术性和规范性等多个错综复杂的方面,导致当前社会各界对其认知尚存分歧,且理解尚不全面。

有鉴于此,本文将全面而系统地解析低空经济的基本概念、主要发展方向以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并着重强调需系统性推进的六大核心工作任务。结合我国当前的发展实际,本文将对这些核心任务逐一进行深度剖析,旨在为各位提供一个详尽且清晰的认识框架。同时,本文亦将积极探索该领域,以期为我国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低空经济核心在于开发1000米以下(可扩展至3000米,极端达6000米)低空空域。围绕此资源的经济活动均属低空经济。其开发利用多样,类似地面土地,包括种植、建设、工业地产、教育医疗、交通规划等,各形态赋予不同经济价值。赛迪研究院2024年定义低空经济为:以低空飞行为中心,结合新技术形成新质生产力,与空域资源、市场需求互动,推动基础设施、飞行器制造、运营服务、飞行保障等领域发展的综合经济体系。低空开发主要通过飞行器或悬浮设备,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其两大基石,也是核心矛盾,平衡两者将决定低空经济发展质量与速度。
从发展的主要方向来看,开发利用低空资源不外乎围绕以下三个维度展开:
一、通过低空将人或物进行空间转移,即提供运输服务。
低空运输凭借其空中点对点直线飞行的模式,展现了“中短程高效”的独特优势,与地表上的公路、铁路、水路以及高空运输相比,显得尤为突出。举例来说,目前国内正在试运营的“上海至昆山”穿越地面繁忙区域的航线,以及“深圳至珠海”跨越深圳湾的航线,均能有效克服地表运输的局限,成为追求高效率的商务人士的首选。此外,顺丰、美团等平台型企业也在积极探索无人机在中小件货物运输方面的应用,并在上海、深圳等地开展示范飞行;同时,常州白鲸航线等企业则尝试在6000米高空使用固定翼非增压无人机进行城市间的中程货运。
二、贴近地表围绕人类生产生活的各种需求进行服务
诸如农林植保、应急救援、城市治理、巡逻监控及休闲娱乐等领域,均为低空经济所独有的发展方向,且其发展空间和可塑性极具潜力,与地面的平面应用场景及高空的单一运输功能形成鲜明对比。这些方向涵盖了中长距离的固定翼飞机作业服务,例如,在西部地区,固定翼无人机被广泛应用于大面积种植区域的农药喷洒,以及沿长江对航道及两岸的航拍巡逻等任务。同时,多旋翼无人机以其悬停作业的优势,在城市违建巡查取证、电线电缆及桥梁巡检、轻微交通事故的快速取证与处置、高楼消防灭火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此外,集固定翼与多旋翼优势于一身的复合翼无人机也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拓展其应用场景。
三、各种低空飞行器及机库机场等相关基础设施的生产制造
这一领域与前述两个方向有所不同,它归属于制造业,涵盖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小型无人机、起降停机所需的机场机库、数智化管理设备以及服务于低空飞行的各类辅助设施的生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同为运输工具,低空经济中的制造业效应在短期内并不会像汽车产业那样规模宏大且具备强大的产业链拉动力。这主要归因于两方面原因:首先,短期内,低空飞行器无法实现如汽车般的个人驾驶与普及;其次,低空飞行相较于地面是三维立体的,其复杂性要求更高的航路规划管理能力以及对飞行器通信感知监控的技术水平,远超地面交通。因此,在当前低空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低空飞行的频次与密度相对较低,难以形成显著的制造业效应。认识这一特征对于理解低空经济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当前,全国正掀起一股低空经济发展的强劲浪潮,2024年更是被公认为我国的“低空经济元年”。各地政府紧抓机遇,加速布局,政策法规的密集出台、商业应用的积极探索以及创新产品的不断涌现,共同编织着低空经济的宏伟蓝图。然而,在这股热潮之中,中航通信息研究所的专家冷静发声,提醒我们需以理性之光审视关键问题,紧密围绕国家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及其内在规律,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刻洞察:
一、关于发展地点的审慎抉择调研结果显示,不少地方政府出于安全考量,倾向于将低空经济的发展重心置于远离人口密集区的广袤地带。然而,作为新兴的战略产业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低空经济亟需充分展现其经济价值,成为驱动我国经济持续增长、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一环。安全性固然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石,但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低空空域的经济潜能,让低空飞行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高附加值的经济活动。
因此,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宜聚焦于贴近地面(300米以下空域)、人口稠密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旺盛的区域。若过分拘泥于安全性,而将低空飞行局限于人烟稀少之地,低空经济恐将陷入小规模、低频率、轻量级的发展困境,这无疑背离了发展低空经济的初衷。故而,在低空经济发展的起步阶段,各地政府可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于适宜区域进行积极探索,对空管协调、航路规划、飞行管控及制度规范等核心保障体系进行充分试验与示范,为日后实现高频次、高价值、高质量的低空飞行奠定坚不可摧的基石。
二.关于发展主体的考量低空经济的基本发展单元更适宜设定为设区市,而非县区一级。这主要归因于,县区一级的行政版图相对局限,难以充分承载低空商业场景的开发与广泛拓展。此外,低空经济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一系列配套支撑,诸如空域的高效协调与管理、基础设施的完善建设、智联网的精密构建等,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至少需要设区市层面的资源调配与协调能力作为支撑。这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制造业通常扎根于县区一级的基层行政单位,这既彰显了空域开发与土地开发之间的本质差异,也凸显了低空经济作为服务业的独特魅力与属性。
除了地方政府的积极引领与推动,国家层面的整体制度设计同样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这涵盖了空域管理的科学协调机制、飞行器与基础设施的标准化建设、低空通行的法律法规体系、“空-地”与“空-空”通信的标准化规范等。因此,我国要大力发展低空经济,必须采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系统性、协同性的推进。基层政府应当将精力聚焦于商业场景的开发与挖掘,以此为契机,逐步推动相关规则制度体系的完善与优化。与此同时,上级政府则需持续出台各类标准与规则,为各地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提供坚实可靠的制度支撑与有力保障。
三.关于低空经济的发展路径我们在深入调研后注意到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鉴于低空经济体系的繁复性,部分地方政府显现出将其“制造业化”的苗头,具体做法为积极吸引飞行器及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集聚,意图扩大低空飞行器的制造规模。与此同时,一些原本与低空经济无直接关联的中小企业也闻风而至,涉足动力电池、电机设备、碳纤维材料以及软件系统等相关领域。然而,正如前文所述,在发展初期,制造业只是低空经济的一个过渡性特征,其本质属性更偏向于服务业。特别是在当前低空服务核心形态尚未清晰界定的情境下,盲目推进制造业发展、扩大生产规模并非明智的选择。
因此,我们倡导,当前阶段应激励各地方政府与企业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勇于探索并开发多元化的低空服务形态和商业应用场景,以期形成“因地制宜、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而对于飞行器生产等制造业环节,则需持审慎态度,避免盲目跟风、一拥而上,以免引发制造产能的迅速过剩,给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进程带来不必要的阻碍。
四.谈及发展的广阔前景当前低空经济的核心目标聚焦于全面发掘与丰富低空服务形态,并同步推进飞行器及其相关设施的生产制造。鉴于低空飞行从根本上依赖于数智化平台的坚实支撑,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场景紧密相连,这一进程将催生海量关于人类社会的数据资源。因此,从长远的眼光来看,低空飞行及其服务仅仅是发展的一个阶段性里程碑。低空经济的未来必然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致力于深度挖掘低空飞行数据的潜在价值,并大力推动数据要素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无疑是低空经济最终的演进方向。
此外,低空经济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还需与国家的高水平安全战略紧密携手。这涵盖了确保低空飞行活动不对公共安全构成任何威胁,借助低空经济的发展动能,促进社会治理体系的优化与完善,以及加强边海空防建设,捍卫国家领土、领空、领海的安全无虞。